粤剧伴奏乐器有哪些?
越剧和粤剧,你了解多少:发源地: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,绍兴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都城,所以叫越剧。粤剧发源于广东,粤是广东的简称,所以叫粤剧,表演形式:越剧开始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,后来吸收了话剧和昆曲的表演艺术,形成了柔婉细腻的风格,粤剧以粤语语言演出,由外地传入的高腔、昆腔、皮黄、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,唱腔不同:越剧的声腔自成方圆,基本音域正是绍剧扩口腔的基本音域,一般以大嗓为基础。

分类:文化/艺术>>文学>>戏剧解析:粤剧的伴奏乐器,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。前者以高胡、二弦、扬琴、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。又分硬弓、软弓两种不同的组合。硬弓使用的乐器有二弦、短喉管、长喉管、竹提琴、小三弦、月琴、椰胡、横箫等,与打击乐高边锣配合。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,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。软弓所用的乐器有二胡(南胡)、中胡、高胡、椰胡、大胡、扬琴、琵琶、小三弦、中三弦、中阮、大阮、长喉管、洞箫等。

与打击乐器文锣鼓(或苏锣鼓、中低音京锣鼓)配合,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,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。打击乐器有卜鱼(板)、测板、沙鼓、双皮鼓、大钹、文锣、高边锣、苏钹、苏锣、单打(高音小锣)、战鼓、大鼓等。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种类型节奏的锣鼓点。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也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。

粤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中叶。明中叶弋阳腔、昆腔等外来剧种传入广东。到了清朝,徽调、汉调以及梆子等戏又相继流入,使得广东各种声腔聚集。这些声腔互相影响、渗透,又吸取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,逐渐形成了新兴的本地剧种。辛亥革命时期,又对其语言、演唱方式、剧本等进行了改良。以后粤剧又从话剧、西方电影、音乐、时代歌曲中吸取经验,进一步发展,逐渐形成了“省港大班”和“落乡班”(也作“过山班”),前者进入大城市剧场演出,创作部门齐全,声势浩大;后者流行于乡镇,保持古朴风貌。
粤剧的主要声腔为梆子和二黄,在其发展中,二黄的比重逐步增大。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,尤其是爵士乐乐器,如电吉他、爵士鼓、小提琴、萨克斯、弱音小号等,粤剧的剧目传统与现代并存,并将不少话剧、优秀电影作品改编成新戏。著名演员有马师曾、红线女等,剧目有《胡不归》、《白金龙》、《搜书院》、《关汉卿》、《平贵别窑》、《水勇英烈传》、《李香君》及《牡丹亭》等。